Banner
中国人民大学重塑人才岗位体系 打造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

中国人民大学重塑人才岗位体系 打造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

时间: 2024-01-30 07:13:28 |   作者: 极速nba直播体育直播吧

产品详情

  

  2023年12月5日,《中国人民大学人才岗位聘任管理办法(试行)》及相关文件印发,标志着历时一年有余的全新人才岗位体系构建工作取得了实质性进展,正式步入实施阶段。

  重塑多层次、全链条的人才发展格局,构建涵盖多类型成果认定方式的人才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开辟多元化、可选择的人才发展通道……一系列革新之举,是学校深入学习贯彻习关于人才工作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中央人才工作会议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调研时重要讲话精神的重要创新实践,展现了学校不断推进新时代“人才强校”战略落地生根的决心与魄力,彰显了人大人团结奋斗、守正创新,勇做高等教育人才制度改革先锋的使命与担当。

  “人才是推动学校事业高水平发展的第一资源。”党委书记张东刚指出,“通过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营造真心爱才、悉心育才、倾心引才、精心用才的良好氛围,才能为各类人才提供大有可为、大有作为的发展环境。”

  从一纸蓝图到精准落地,一曲推动新时代学校人才工作高水平发展的雄浑乐章已然奏响……

  此次人才岗位体系改革涉及人员广、类别多,学校党委在改革酝酿过程中立足实际、前瞻谋划、全程把关、慎重决策,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聚焦制约新时代高等教育高水平发展的关键性瓶颈问题,找准人才激励机制和人才评价工作中的难点、痛点和堵点,从体制机制深层次根源处着眼,系统布局、创新设计,组织召开学校新时代人才工作会议,制定出台《关于大力推进新时代人才工作高水平发展的意见》等相关文件,通过引入人才发展改革的源头活水,激活人才队伍高质量发展的一池春水,逐步确立高等教育人才制度改革领域的人大模式、人大标杆。

  围绕人才工作战略布局,遵循人才成长规律和人才工作规律,学校提出了构建高质量人才工作体系的明确要求,并将系统性重塑全链条、贯通式的人才岗位体系作为核心内容和关键环节。

  新的人才岗位体系聚焦名家大师和战略科学家、学术领军人才、青年拔尖人才、青年储备人才四个层次,在吴玉章学者系列设置资深教授、高级讲席教授、讲席教授、特聘教授、青年学者5级岗位,同时针对优秀青年人才设置青年英才岗位,形成“5+1”的人才体系布局,搭建起定位明确、梯次合理、衔接紧密的人才成长通道,使不同人才群体在不同成长阶段都能获得适应其发展的政策支持。

  全新的人才岗位体系一发布,就获得了教师们的关注和好评。马克思主义学院二级教授、中央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首席专家刘建军表示:“这次改革为教师潜心育人、安心治学提供了充分保障,有助于持续调动激发高层次人才的创造性主动性积极性,希望有更多优秀教师脱颖而出、尽展才华。”

  学校持续深化人才评价制度改革,坚持质量导向、强化综合评价,形成了涵盖人才教育培训、科研获奖、科研发表、科研项目、学术声望、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合作八个维度的《中国人民大学人才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涉及相关指标200余项,着力拓宽业绩成果形式,搭建全方位多类型成果认定方式。

  ——科学制定评价标准。基于大数据分析,对各层次人才特征和多维度贡献进行精准扫描,以此为基础有明确的目的性地科学化设置各类岗位的任职条件、评价周期与考核标准。

  ——充分尊重学科差异。将有关标准细分为人文、社科、理工、艺术体育等4个类别,对于基础学科和特殊岗位,分类提供相匹配的评价方式,认可外语、艺术和体育类的特殊成果,为各类学科的优秀人才设置不同赛道。

  ——重点加强过程管理。探索具有鲜明中国人民大学特色的“预聘—长聘”制度;引进和考核环节强化学术标准,严格评审程序,充分的发挥学术共同体在学术评价中的基础作用,逐渐完备国内外同行专家评价制度,推动实施学院层面的全体教授会和学部层面的专家组评议方式;统筹用好事前事中事后评价机制,引导教师保持活力。

  “新的人才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实际做到了分类评价、分类管理。”“这样的评价指标体系最大限度地考虑了艺术学科的特点,尤其是对于实践类成果的认定,在全国综合性大学的艺术类人才管理方面具有引领和示范作用。”“此次改革单列了数学类教师职称评审办法,大大激发了大家开展教学科研工作的积极性。”“对基础学科和特殊岗位提供相匹配的评价方式,为激发各学科凝练发展特色、助力基础研究实现原创性突破起到了及其重要的作用。”……评价制度改革得到广大教师充分肯定,为人才工作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注入强大动能。

  学校第十五次党代会提出,“要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全面激发人才队伍活力,打造多元化、可选择的人才发展通道。”

  全新的人才岗位体系注重营造良性竞争环境,在岗位设计上重视青年人才选聘和培养,设置青年英才和青年学者岗位,给予青年人才更多信任、更大帮助和更强支持,鼓励青年人才挑大梁、担重任、当主角;在《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中设置多项青年类指标,激励优秀青年人才主动作为,助力拔尖青年群体在赛道上更早脱颖而出,进入特聘教授、讲席教授岗位。

  “新的人才岗位体系进一步丰富了人才层次和维度,特别是在青年人才的长期培养和激励上下了功夫,能更好地激发青年教师的能动性和创造力。”作为我校破格晋升的首位“90后”教授,财政金融学院教师高昊宇充分感受到了学校谋划青年人才发展工作的前瞻性和科学性。

  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不仅需要理念先进、评价科学、程序严密、运转高效的人才管理制度体系,还需要有力量、有温度、有情怀的人才发展环境——适当放宽女性教师申请人才岗位的年龄,允许因生育延期参加聘期考核;最大限度地考虑援疆援青援滇等教师真实的情况,优化聘期考核有关政策;对涉及解聘的教师,经学院(系)研究同意后设置一年离职缓冲期……贴心暖心的服务保障措施为优秀人才施展才华、成就梦想扫清思想顾虑、解除后顾之忧,营造出引才聚才、重才敬才的良好氛围。

  “高校人才队伍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良好的人才生态是人才的‘孵化器’,也是大学的重要‘软实力’。”校长林尚立强调,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要着眼构建一流的人才生态,聚力把好引进关,聚力营造好环境,聚力开掘动力源,厚植群贤毕至、竞相进步、人才辈出的土壤。

  人才发展改革永远在路上。新时代新征程,学校将继续不拘一格引人才、分类施策育人才、各尽其能用人才、倾情服务留人才,不断向改革要动力、向创新要活力,充分的发挥人才发展规划的引领作用,加快构建彰显人大特色、具有示范效应的高等教育人才工作体系,努力打造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以奋斗之姿书写好新时代学校人才工作的崭新篇章。